鐵是葉綠素合成的必需元素,是植物體內多種酶的重要組成成分和活化劑,且深度參與植物的光合作用,雖然植物對其需求量比不上氮、磷、鉀等大量元素,但卻不可或缺。
桃樹對鐵比較敏感,正常桃葉鐵含量的適合范圍為250~350ppm,當葉片鐵含量在150ppm以下時,就會發生嚴重缺鐵黃化。
不少果農朋友反映,每年自家桃樹均會出現缺鐵黃葉現象,有時甚至新葉剛展開就變白了,也補過鐵肥,但收效卻不明顯,不知問題出在哪?為此,筆者收集整理了桃樹鐵素營養的相關資料,以供各位參考。
桃樹缺鐵的典型癥狀
桃樹缺鐵初期,新葉除葉脈外,整體退綠發黃,形成綠色細網狀病葉,此時尚未萎蔫。
當缺鐵較重時,葉片由黃轉白,葉尖、葉緣附近還會出現銹褐色壞死斑,而后整葉枯死、凋萎、脫落。
桃樹缺鐵不僅會削弱樹勢,還會對果實品質造成較大的影響,具體如桃果固酸比、VC、單果重下降等。
桃樹缺鐵的發生特點
部位:①缺鐵黃葉癥狀從枝基往外逐漸加重;②同一發病時期,東南方向枝條缺鐵黃化重于其他方向;③高層的葉片發生黃化現象重于底層。以上差異,主要與鐵在桃樹中的移動性、新梢生長速度及供給距離有關。
品種:晚熟桃缺鐵重于早、中熟品種,這可能與晚熟桃枝條生長期長、施肥偏重等有關。
時間:4月份陸續出現,7月達到高峰期,8月時開始恢復,這說明缺鐵并非是由上一年遺留的連續性病癥。
造成桃樹缺鐵的主要原因
土壤因素:土壤中有效鐵離子含量過低,如北方桃園大多是石灰性土壤,全鐵含量高但有效鐵含量很低,難以被桃樹吸收。此外、土壤pH值偏高、碳酸根離子含量高等也會影響鐵離子有效性。
施肥因素:氮、磷、鉀、鈣、錳、銅、鋅等施用過量時,會加重桃樹缺鐵。如氮素會刺激新梢旺長,引起鐵素吸收、調配困難;磷可與鐵離子發生反應,形成不可溶的磷酸鐵沉淀;鉀含量高會破壞鐵在酶內的活性等。
水分因素:土壤內部水分含量太大或透水性差,會造成土壤通氣性下降、根系呼吸下降,影響其對鐵的吸收。而加重缺鐵。
此外,根系受損后同樣會影響樹體對鐵離子的吸收,且可能多種礦質元素同缺。
鐵肥的選擇
▲不同鐵肥對桃樹黃化病的矯正效果,EDDHA螯合鐵>EDTA螯合鐵>硫酸亞鐵>氯化鐵>對照 來源:《不同鐵肥對缺
此前我們有出過關于果樹鐵肥的推文,常見的鐵肥如氯化鐵、硫酸亞鐵、腐植酸鐵、EDTA螯合鐵、EDDHA螯合鐵等。
其中腐植酸鐵這類有機復合鐵肥適合根部追肥,對改善石灰性土壤上植物的鐵營養效果較好;EDDHA螯合鐵如鐵源庫,適合用于葉片追肥,較EDTA的穩定性更高,效果也更好(如上圖)。
桃樹如何補鐵?
提高土壤鐵活性:鐵素在土壤中豐度較高,但有效性卻不足,應注重土壤改良。如通過增施有機肥、活土君復合菌劑來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,改善土壤理化性質,釋放被固定的鐵;桃樹根系生長高峰,淋施海精靈生物刺激劑等,來促根壯根,均衡營養水平,提高鐵素的吸收。
預防為主,早發現、早治療:桃樹萌芽初期可適量補鐵,當發現缺鐵黃葉后,應盡快噴施鐵源庫等螯合鐵肥,幫助矯正;缺鐵高峰期,單靠噴施不能夠在短時間內使葉片復綠,應噴施和土施(腐植酸鐵)相結合。
此外,連續降雨后應及時排水、避免灌水過多。因為田間排水若不及時,會使土壤中解離出較多的碳酸根,固定住鐵離子,而加重缺鐵。